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,呈现一种开放性,这使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地方、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。敲击乐器重在理念,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,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,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,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难度,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。
呢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种打击乐器。无固定音高在组合编制上并不是无章法的。一般以四大类为基础。皮革类:各种鼓类的乐器。一般都有共鸣声,声音低沉,音量较大。木质类:单响筒、双响筒,木打棒,木鱼、蛙盒等,声音清脆、明亮,无延绵音。散响类:沙锤、砂球、串铃、声音特点是音量小,声音散,可持续奏长音。金属类:三角铁、碰铃等,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,声音而且非常的清脆。
碰奏体鸣乐器。流传西班牙民间的敲击乐器。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,后亦用于欧洲艺术音乐中,以贝壳形的两块乌木碰击发音。起初是将两块乌木分别绑在拇指和中指上,后改于握掌心内碰奏,或装在一木柄上碰奏,或以双手持板碰击。重庆定音鼓打击乐响板敲击乐发出坚硬的哒哒声,活泼而清脆,富有特色。响板用于西班牙的歌舞音乐,也出现在定音鼓打击乐定制艺术音乐中。
最普遍使用为定音鼓,用途仅为增强乐曲气势。再来是小军鼓、大军鼓、钹、木琴等。不过后来乐曲逐渐走向多样化,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性因此得到善用。在二十世纪初期管乐开始发展,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慢慢被研发改良,作曲家得以利用多样的音响效果使乐曲更加有变化。随之敲击乐中的小军鼓和定音鼓并成为了关键的,这能带领整个乐队的走向和节拍,相当于副指挥。
是一种以打、摇动、摩擦、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。敲击乐器可能是古老的乐器。有些敲击乐器不仅仅能产生节奏,还能作出旋律和合声的效果。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敲击乐器的使用比较少,(除木琴和编钟外)一般也被看作是下级的乐器。主要有铙、鼓、锣;西洋敲击乐器中定音鼓、小军鼓、大军鼓为比较常见。
锣由锣体、锣架(锣绳)、锣槌三部分组成。锣体铜制,因用“响铜”制成,故也有“响器”之称。结构较简单,锣体呈一圆盘形,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,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 动发音。一般中央部分略凸,称为脐、光或 堂,是发音的主要部分,脐的大小、厚薄与锣的 面积比例,决定着音调的高低,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,这些都构成了 锣的主要特征。